軸心國,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戰爭聯盟,包括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家。
軸心國歷史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義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此前日本已經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即: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佈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
軸心國成員
德國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義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 (傀儡政權)
保加利亞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克羅埃西亞 1941年6月15日加入 (傀儡政權)
軸心國成員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成員國需要加以區分。作為軸心國成立標誌的三國公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而反共產國際協定則是一個針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合作條約,在其成員遭到第三國攻擊、或攻擊第三國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其他成員國不需要對其宣戰。法律意義上的軸心國成員只包括上述8國(南斯拉夫在加入後兩天退出)。但是歷史學家通常將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也算作軸心國成員,雖然事實上這些國家並未加入三國公約。
軸心國建立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汪精衛政權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斯洛伐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克羅埃西亞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塞爾維亞
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緬甸巴莫政權
菲律賓勞雷爾政權
軸心國的合作國
芬蘭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西班牙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泰國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維希法國
軸心國的佔領國
法國
丹麥 (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
挪威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希臘
捷克斯洛伐克
波蘭
南斯拉夫
中國
蘇聯